第三个战斗故事与经历:三八大盖对阵驳壳枪,一打二完胜那是1945的夏季,父亲所在连队在根据地边缘,敌我拉锯地区单独游击,为防止敌军偷袭,连队每晚都宿营在不同的村庄,而且经常会后半夜突然起床,连夜转移到第二个宿营地继续过夜。
次说《举起手来》:日本人拼刺刀很厉害,但其实在拼刺刀中我们很多人是死在机关枪下边的,他们总在侧后方悄悄地布置一两挺轻机枪,然后冲上来拼刺刀,我们那些最英勇的士兵冲出战壕就倒在机枪下了。……鬼子的铁王八很厉害,我们只能拿五六个手榴弹捆在一起去炸,先用重机枪装上钢芯弹打断它的铁轮带,但那铁王八还是在那开枪,一定要炸掉。
1948年,任渤海军区警备七团副教导员。我还比较幸运,一当兵就有了自己的一枝枪,后来我还用过许多种枪。没有昨天的喋血化泥,就没有今天的遍地鲜花。这就是那首炮火中鲜血谱写的进行曲:起来。然而,冥冥之中,那句而万千国人像已忘掉,你死,是为了谁,似乎一语成谶。
今日视之,即便1941年1月4日的皖南事变,也与1940年10月至12月苏北的黄桥之战、曹甸之战,新四军歼灭国民革命军韩德勤部一个军两万余人有说不清的因果。当时,部队用的最好的枪就是汉阳造。当时,我们的军长是徐庭耀(新十一军)。
此外,运输路上还要遭遇土匪侵扰。李继贤生前讲述,战役期间,他除了开车冒着枪林弹雨给前方运送弹药,还要清理战场把伤兵运回后方救治。除将家书赠给曾孙,李继贤也给儿孙辈分别留下了珍贵宝贝。直到后来查阅档案,李运生才知道:父亲曾是黄埔军人,在抗日前线打过仗。
24岁昆仑关血战:夺下日本军旗,却未手刃敌人 家书原文:人活在世上是很艰难的,但您一定要坚强,对世上万物都要有一颗爱心…… 1939年12月,爆发于广西宾阳县境内的昆仑关战役打响。初出茅庐就缴获日军军旗,李继贤成了军校红人。
日军侵华时,读完高二的家中独子李继贤被父亲送到南京求学避难。但始终笑对他人的父亲,一直自力更生自购医保养老、不给亲友他人添负担的父亲,一直在坚守着一种作风和一种精神。无论是中午茶楼就餐,还是因采访需要复印老兵相关档案证明材料,李运生都执意推开记者,亲自付款。而且,李继贤可是民国时代的高中毕业生,还当起了儿女和邻居子女的课外老师,背书、听写、抽查时比学校老师还严格。
爷爷赠钢笔:希望我正直做人 在成都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的长孙李柯,惊闻爷爷过世消息后,连夜开车带着妻子和三岁儿子咚咚驱车回渝悼念。在军校期间,李继贤经历了终身遗憾:当时家中来信告知父亲病危。到了南京,李继贤却径直来到位于南京丁家桥的陆军交辎学校招生处。25岁滇缅送军火:和华侨公子们都用汽油洗头 家书原文:希望您在今后漫长的人生路上,一定要热爱生活,珍惜生命,时时刻刻都要远离毒品,生活要有规律 昆仑关战役结束后,李继贤从黄埔军校毕业,分配到西南运输处任华侨分队队长,负责在滇缅运输线上组织运送战略物资和枪支弹药。
我不能有违父亲的心愿教诲。但事后,我感觉身体相当难受,决定戒烟。
起初,李继贤被分配到最低一级的汽车班。郭相彦感叹,重庆黄埔同学会成立之初有千余会员,如今健在不到百人,去年统计时平均年龄88.7岁。
写给曾孙的一封家书,让后人感动落泪:希望您在今后漫长的人生路上,一定要热爱生活,珍惜生命,时时刻刻都远离毒品,生活要有规律。父亲执意亲笔写完这封家书,不准我代笔。1958年,李继贤的饮食摊并入九龙坡区黄桷坪饮食服务公司,他得以成为集体所有制企业职工,并于1976年退休。李继贤生前回忆说,当时他在黄埔军校还未毕业。为此,军部给每个驾驶员配了两支手枪,一支驳壳枪,一支勃朗宁,随时战斗。抱着家园若失读书何用信念的他,毅然违抗父命投笔从戎,考入黄埔军校。
记者瞬间再度眼红了——之前,在看到李运生徐徐展开装裱后的家书、一字一句诵读完全文时,记者湿润着双眼,拍下了照片。22岁投笔从戎:家都没有了,还读什么书 家书原文:民族要复兴……您一定要争取作一个有为的人,有社会责任的人 李继贤祖籍山东莒县,家境富裕,系家中唯一男孩。
人活在世上是很艰难的,但您一定要坚强,对世上万物都要有一颗爱心…… 这封家书是今年中秋节李继贤在重庆家中写的,并印上手印。李运生说,所以父母亲从未向他们讲过参军抗日的事,只是淡淡地自称开车的,直到岁月揭开了尘封历史。
百岁的他没给子孙留下物质财富,只留一座精神富矿。考官深为感动,将他录入学校。
陶宏称,老兵当时躺在床上输液,鼻子插着气管,连翻身都困难,但目光直盯着电视中的新闻频道,整个房间和床单被褥干净整洁,丝毫没有异味。最初,妻子想去找远亲帮忙给他找份工作,李继贤连忙制止:这事找人家干嘛?我有手有脚有文化,还养不活一家人。他发现了一个奄奄一息生重病的日本兵,对方手中死死举着一面日本军旗。父亲曾对我们说过这样一段话:不管以前荣辱浮沉,都是过眼云烟。
李继贤,1915年出生,山东莒县人,黄埔军校十五期学员,机械化兵种辎重兵(汽车兵)。开始还有点害怕,但到后来看到随时都有炮弹炸响,随时都有人倒下,就无所谓了。
李继贤长子、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李运生回忆,中秋自己在家陪伴父亲,父亲趴在案台上靠左手手肘支撑着身体,右手执笔一笔一画写完家书,花了三天,废稿纸扔下十余张……家书中,他没有谈论一生荣誉与悲喜,只是表达了期望祝愿,一如平日里对儿孙的平静教导。于是,李继贤自己摆摊营生。
传递向上信念,呼吁后人爱国有为 重庆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、同为黄埔后人的郭相彦,听闻老兵留给曾孙的家书内容后,眼眶闪烁泪光:李继贤老人无时无刻不在传递努力向上的信念,呼吁后人爱国有为。李继贤冲上去,一刀砍下对方的军旗夺在手中,但没有下手补上报仇雪恨的一刀———为何?李继贤事后叹了一口气:他是将死之人,老天自会收他。
陪同跟班急了:少爷,老爷让您来读书,就是为了躲避战乱,你为何偏要去当兵? 家都没有了,还读什么书?李继贤铿锵地回答,并向招考军官表达决心:我想参军抗日,就是要有朝一日打回山东老家去。满头银发、头戴鸭舌帽的李运生,说出这句话时很认真、很慎重。百岁黄埔老兵去世 给三岁曾孙留下一封家书朱昕勤 11月1日,参加过昆仑关血战的黄埔老兵李继贤在大坪医院安然离世。他关心国家大事,爱看电视新闻 《重庆市政协报》已退休记者陶宏和年轻记者小叶,是李继贤生前最后的采访者。
期间,他参与昆仑关血战,夺下日军军旗受到军部重奖。抗战结束,李继贤抱病退役,先后落户荣昌和九龙坡黄桷坪,娶荣昌人杨景华为妻,育下两子两女。
日军侵华,山东沦陷,1937年父亲雇人将他强行送到南京读书避难,希望他今后留洋出国远避战乱。李继贤去世前三天,陶宏前往大坪医院住院部看望他,并做一次抗战岁月口述历史的最后记录。
而后,作为优秀学生代表,李继贤被推荐报考军校,于1938年成功考入黄埔广西柳州第六分校,一边进行军事化实兵对抗训练,一边进修战车、机车、摩托车驾驶技术和野外绘图。当时,学校依次有装甲车班、战车班和汽车班。